Wednesday, December 19, 2007

剛看了 I am Legend


Picture: Flickr

感覺不錯。套句大學術語就是"above mean", 但未到A range.
以下文字可能提及劇情

故事講及全球爆發基因改造病毒疫症,人類不是死亡就變成怕光的喪屍;Will Smith飾演一名軍方科學家,也可能是紐約市最後一名生存者,他努力求存,尋找病毒的疫苗。
事前其實一直只當這套電影是災難片,電影以Will Smith作為"the last man on Earth" 的演出作賣點,入場本來只想看Will Smith的演技,事實上他確實演出了一個人(跟一隻狗)生活的孤獨感。在戲中他努力繼續過正常生活,他會看電視新聞錄影帶、到影碟店「租」碟、跟假人聊天,哭求心儀的服裝假人模特兒跟他打招呼,一種淒涼感油然升起。但到故事後期電影變成喪屍片,Will Smith從茍且偷生的幸存者變成動作猛男,感覺有點唐突;喪屍圍剿主角的家,不禁令我想起遊戲「生化危機」......
開場時想過劇本的靈感來自何方?會否就是來自生化危機之類的遊戲?答案在facebook的Movies插件和SCMP找到。原來是來自Richard Matheson的同名小說(picture: wikipedia), 小說於60年代已被拍成電影The Last Man On Earth和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前者正是I am Legend的宣傳口號。它們比較集中描繪喪屍的兇殘,但I am Legend突出了主角的孤獨和紐約市在災難後的景像;看到華爾街雜早叢生,時代廣場變成獅子獵食的平原,感覺十分矛盾。
電影亦有犯駁位,其中最不滿的便是主角逃離自己設下的陷阱時為何只有喪屍狗招呼主角,放牠們出來的田徑好手喪屍們(尤其短跑)卻躲起來?
除去一些唐突的地方和犯駁位,I am Legend營造出的淒涼蕭條感覺令整套戲值得一看。
看完電影後面對街上的繁華景像,竟有一種陌生感覺。

Monday, December 17, 2007

道路收費將令窮人百上加斤

Picture: BBC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近日發表調查結果,發現81000受訪者中有77%受訪者讚成增加交通費以換取改善的空氣質素。
調查結果反映香港市民已達到共識,並有改善空氣質素的決心。
另外,42%受訪者同意推行道路收費作為改善空氣的政策之一,比不同意的多出21%。
但是否所有香港市民都有能力承擔改善空氣的成本?
現時全港有134萬市民的入息低於入息中位數的一半(社聯),即是每月5000元(政府新聞網),依國際定義屬於貧窮人口。
如果落實推行道路收費,增加的成本必然會轉嫁到市民身上,市民要有心理準備交通支出將會增加,增加的車費對貧窮家庭和跨區工作的低收入家庭更將是百上加斤(交通費佔他們支出超過一成,大學線第七十一期)。政府可能需要資助商業機構減少空氣污染或為跨區工作的低收入家庭提供車費津貼來解決這個問題。
其實改善空氣質素有其他方法,政府一早已鼓勵駕駛者停車時熄匙,但運輸業界和不少駕駛者對這個不怎麼增加成本又有效改善空氣的建議仍然持反對態度。相信這次調查結果能為政府日後立法停車熄匙提供民意基礎。